`算ぺ子ミ 发表于 2016-1-12 18:32:46

保护与开发乡愁可寄传统村落

</img>
临县李家山村外观
</img>
位于明公河北岸的良户古村
</img>
阳城郭峪村砖瓦房
“活态传承遗产——山西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系列报道之一

开栏语
2015年12月19日,古村落与“一带一路”——2015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论坛暨“第六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颁证大会在西安举行,共有8省区的21个古村落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我省8个古村落获此殊荣。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012年9月,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的“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类型,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传统村落是与过去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不相同的又一类型遗产。它是一种具有生活生产形态、活态传承的遗产,饱含着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它是活着的、动态的文化遗产,而非静止的、博物馆式的“文保单位”,是具有社会组织结构的乡村社区。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聚焦山西,瞄准山西民间鳞次栉比的传统村落,这些村镇,是文化传承、历史延续的产物。然而,在城镇化浪潮中,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找到恰当的契合点?如何在解决城市文明与乡愁中,寻求一种新的注脚?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河一关” 129处村落傲然全国

2012年5月,山西省文物局及文化、财政部门在市县推荐的基础上,对全省1213个传统村落进行了调查登记,遴选出956个建筑风貌相对完整、选址和格局特色明显的典型传统村落,确定为我省传统村落重点保护对象。
2014年,国家文物局启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全国共有270个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列入保护项目,我省有临县碛口李家山、介休张壁村、灵石静升村等13个村落入选。
目前,全国首批正式启动并重点推进的有51个项目,涉及我省的有3处:沁水县郑村镇湘峪村、沁水县嘉峰镇窦庄村、介休市龙凤镇张壁村。这三处均为第六批国保单位,文物保护总体方案已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工程整体进展顺利。
此外,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阳城县郭峪古建筑群,砥洎城、襄汾县丁村民宅、临县碛口等古村落中部分院落的维修保护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迄今为止,被国家公布的中国传统村落三批次中,山西共有129处,被省政府公布的省级传统村落127处,在全国名列前茅。
2013年6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和天津大学共同建立。在以冯骥才为首的26位专家当中,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王金平成为我省入围的唯一一名成员。
王金平介绍,山西传统村落分布广、种类多、质量好,在全国名列前茅。足以说明,山西自古在经济、人文、自然等方面,远超其他省份,不愧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山西历史,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大熔炉,从现存的这些村落中,我们就可以窥见端倪,可以想象得到,当年先民们繁盛富庶的生活场景。
山西的传统村落的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河一关”。三河,即汾河、沁河、黄河,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乡村。一关,即内外边关,指大同、忻州、朔州,是以游牧文明为主、农牧并举的乡村。
河流,从来都是滋养文明的地方,山西的河流更是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地方。襄汾一带的汾河湾,造就了丁村遗址周边的文明遗存;运城永济一带的黄河滩涂,造就了黄河沿岸文明;汾河冲刷出的晋中盆地,造就了富庶的商贾经济,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渠家大院等,都是典型的博物馆式的传统村落形态;沁河流域更是遗存众多,保存完好的一笔珍贵财富。

活态延伸 宜居保存过往文明

在平顺石城镇一带的村落,是浊漳河流域的文明印迹。山西省文物局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深厚的传统村落资源,进行生态博物馆的规划开发。
山西省文物局博物馆管理处处长赵曙光介绍,石城镇浊漳河两岸的许多传统村落,文化特色鲜明,各有千秋,是生态博物馆建设非常好的标本。例如,豆口村,深居太行山腹地峡谷地带,“横漳水而带行山,枕龙门而控凤壁”,山奇水美,古老精致。目前已将该村礼堂开辟为生态博物馆认知中心,开放展示村落历史、家庭生活、生产民俗等原生态场景。既是对农耕生活的一种记录,寄托人们的乡愁,还为走入城镇生活奠定基础。
看惯了城市中高大上的博物馆,隐藏在乡野之间的生态博物馆,是传统村落的一个缩影,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让一段即将消失的生活得以保存,让脱离农村生活的人们保有记忆,留住乡愁。
“生态博物馆是博物馆文明的活态延伸,是记住乡愁的一种形态。随着现代文明不断引入,陪伴我们成长,凝结为美好记忆的生活、生产方式也会逐渐消失,留下这些物质与非物质的精华,适度固化呈现,让人们留连其中,回味过往,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在赵曙光看来,在山西村镇化建设中,在保护利用与开发建设上,生态博物馆是能够发挥积极和重要作用的。 对此,王金平也表示,在我省村落保护开发中,博物馆式的形态不乏其例。著名的皇城相府、襄汾丁村、祁县乔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万荣李家大院等,都是以旅游为目的开发的博物馆式村落,也是山西传统村落中的精华。但弊端在于,居民全部迁出后,村落历史无法延续,得不到传承,只是一个空壳,而非活着的村落形态。
在山西,不乏一些乡村体验式的旅游景区。例如高平的良户村、榆次的后沟、介休张壁古堡……都是符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原则,不是迁走村民、连根拔起的割裂做法,而是人与景,现状与未来的完美相处,保护与开发结合,最终实现宜居保存的目的。同时拉动了当地村民就业,提高其长效发展,实现了乡村“就地城镇化”。
最被业界推崇的是高平良户村,这座被誉为活着的太行古村落,不过千余人,著名乡土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陈志华评价:“通过良户的遗存,告诉人们,生活是应该而且可以这样精致地、艺术地、富有感情和实事求是地去创造的。”
王金平介绍,在现有的传统村落保护中还有一种形态,是借助外来文化基因注入传统村落,形成别样的文化融合样式。例如,和顺许村、孝义贾家庄、偏关老牛湾……

乡愁可寄 活态保护留存原真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然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便人在都市,远在他乡,心中也少不了那一缕淡淡的乡愁。以现代化为特征的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村落保护是有矛盾的。一面要将童年和农村旧日生活留住,一面是人们急需提升的生活方式。显而易见,实现天人合一、勾连古今,让人望山见水、乡愁可寄,才是高水平的城镇化。
传统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量大,保护困难,不是各级部门不够重视,而是总体上力不所及,经济上还达不到全部包揽的程度;二是,居住、生产等功能演变至今,已不适应现有生活需要,很多地方民居被弃之不用,或空心化现象严重,任由自生自灭;三是,保护制度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换言之,就是不接地气,在开发保护与居民需求出现两张皮现象;四是,保护意识不强,注重眼前利益,一旦无收益或见效慢,就出现瓶颈,搁置不前……
谈到保护,人们会自然联想到旅游。其实,传统村落不应走旅游一条路,而应整体予以保护,避免有选择性的保护。例如,有的村子,这里一个旧院子,那里却高楼栉比,这里是“农业学大寨”的标语,那里是“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字迹,就像一块块补补丁,不伦不类。
保护传统村落还要兼顾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不能局限于局部保护。如果过度开发,失去了村落原真性的东西,那就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活态保护,不是盆景性的固定、规范,真正的保护,要有人类活动的印迹,要有脉络和延续性,人们能感受到农耕文明的记忆,能寻找到童年和故乡的印痕,才能实现记住乡愁的期盼。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上,“山西尽管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需加倍努力,与浙江、四川、安徽等地相较,差距不是一星半点。”王金平非常遗憾地说,“保护传统村落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而是要提高社会整体意识。这是个技术活,不能乱来,不能拍脑袋决定。有的村子上级一个电话,要整齐划一,就拿涂料将街巷全部粉刷,从而失去其原真性。这不是保护,是破坏。”由于保护力度欠缺,专业人员匮乏,常常不是无人问津,而是一哄而上,谁都能插手搞几下子,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保护的事情做了多少不知道,破坏的痕迹却比比皆是。
王金平强调,在传统村落开始“热”起来的时候,我们需要“冷”思考,运用智慧和科学的方式,去梳理和管理传统村落,在宜居和保护上,找到一个契合点,才能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面是我们山西有大量丰富的传统村落遗存,一面是我们无法科学有效地利用开发;一面是不同层面的目光聚焦传统村落,一面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虎头蛇尾……面对承载着人类共同乡愁的传统村落,我们该拿出怎么样的智慧,运用怎么样的科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与发展?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给乡愁一个美丽的诠释,注定是我们不约而同的梦想!

本报记者 周俊芳文/图

′⒌奈 发表于 2017-10-13 07:41:44

初来乍到,请多多关照。。。

空人空心空回忆 发表于 2017-10-13 09:00:10

挺酷,多发点

叶雨翩舞 发表于 2017-10-13 12:13:51

长时间没来看了 ~~

单纯的恋恋 发表于 2017-10-13 20:29:44

关注高人

空人空心空回忆 发表于 2017-10-14 08:04:59

鉴定完毕.!

指缝间的阳光 发表于 2017-10-14 09:48:59

佩服佩服!

ω伪谁婷镏 发表于 2017-10-14 10:13:38

好漂亮的说!~~

浮世年华// 发表于 2017-10-14 12:36:09

历害 强!!!!

凉心〆 发表于 2017-10-14 18:09:11

看帖要回,回帖才健康,在踩踩,楼主辛苦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保护与开发乡愁可寄传统村落